云台账

一名机关“材料狗”的自白

文/暗涌

1,要么能写,要么能说,要么能喝

我们先要搞清什么是“材料”。

“材料”——这个部分公务人员一听就头大的词,让人心塞让人忧,让人恐惧让人愁。咬文嚼字的话,“材料”这个词涵盖了一切文章、文稿、文件,包括所有广义或者狭义的报告、请示、总结、通知、函等保障公文运转的一整套东西。

三国时,曹丕在《典论·论文》中尝言:“盖文章,经国之大业,不朽之盛事。” 姜维曾言:“文能提笔安天下,武能上马定乾坤”,说明一个人才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会写东西。小平同志早在建国初期就号召:“领导同志要学会拿笔杆”,“拿笔杆是实行领导的主要方法”,又说:“不懂得用笔杆子,这个领导本身就是很有缺陷的”。可见,材料当然是非常重要的。

曾有人总结,系统内的人士需要干好的事情就是“文件简报,标语口号,逢年过节,吹拉弹唱,迎来送往,打球照相,布置会场,送茶签到,领导讲话,带头鼓掌!”但如果要在其中保留一项最重要的技能,可能绝大部分领导都会选择会写“文件简报”这个技能——也就是传说中的“材料”。

曾有领导开玩笑似地跟人讲,喜欢的下属必须具备下属三个特长中的一个:“要么能写,要么能说,要么能喝”。会不会说话,能不能做到伶牙俐齿、左右逢源,是先天决定的;能不能喝酒,该喝的时候喝到位,将该陪的人陪好,是身体决定的;但要是想在机关里混的好,如果先天讲话能力不行,酒量又不行,机关要你何用?领导要你干啥?机关运转的主要方式本来就是材料,如果不写材料,基本上就相当于自我断绝了干出成绩、成长进步的通道。

不少人恨写材料,但人人都不敢忽视材料。不管是多么游刃有余的领导,他总是要花很多时间去和材料较劲。向上级汇报工作、与平级交流经验、对下级部署任务,没有一个领导能够绕过文字材料这道坎。

材料从小的方面说,关系到领导的面子,从大的方面讲,关系到领导的位子。所以,捉刀人要时刻关注领导的动向,理解领导的意图,把握领导的需求,还要观察领导的脸色。写好了,皆大欢喜;写不好,准备倒霉。

2. 变味

“材料”已经成为我们工作一个重要方式和载体,很多工作的开展、推动和落实都体现在“材料”上。我们国家幅员辽阔,人口庞大,民族众多,最高层面往往只会给出一些原则性、方向性的指示,这给地方留足了空间,当然,这是非常正确和必要的,要不然就是管的太死;但文件一到地方,一到基层,就面临结合本地特点抓贯彻执行的情况,就要结合上级精神,写出本地特色,突出针对性,当然这也是正确的。

但不知道从哪里开始,一些地方的材料开始变味了。一个文件,从省到市,市到县,县到乡,甚至乡到村,都要层层下发文件。文件的研制,已然是一个非常辛苦的过程,但文件的落实谁人去管?每个文件都要求要领导高度重视、加强组织领导、做好宣传引导。勤快一点的,结合本地特点和实际,弄出一个新的版本;懒的,不动脑筋的,直接就是层层照抄照搬照转。

于是,等到上面想要了解这个文件的落实情况的时候,通常会发文件要下面报情况,村又报到乡上,乡上报到县上,县上报到市上,市上报到省上。至于文件的真实执行程度,少有人过问,更多的人,报精力耗费在了材料里。于是,以省范围内为例,公文便完成了“省——市——县——乡——村——乡——县——市——省”的完整闭环似旅行。

不可否认,必要的会议、讲话、文件材料是开展工作的必需手段,但如果发展成为文牍主义,把材料工作当“头等大事”,那就偏离了工作重心。“妙笔生花”虽是能事,但从根本上讲,还是要看工作的真实推动情况。如果所有的工作围着材料转、围着会议转,靠文电落实工作,靠材料体现政绩,靠连篇累牍的会议讲话表明重视程度、显示领导水平,那是万万不行的。

甚至有的时候,本来是文秘人员自己写好的材料,交上去经过领导的金口一读,变成了领导的思想,领导的讲话一下发,还要交一个材料,谈自己学习领导讲话的思想体会,成为事实上的“自己学习自己”,这岂不搞笑?

根据本人观察,“材料”主要体现出以下一些方面:

一是文山会海无穷无尽,各种层出不穷的要求、指示、报告、简报排山倒海般压向“材料狗”,“材料狗”只有在办公室闭门造车,习惯于用“文件”贯彻“文件”,用“讲话”贯彻“讲话”,以服从式的照办、完成作业式的交差发文件。文件发了许多,但一些却是文字游戏。

二是一切工作体现在材料上。现在的工作,还是在很大程度上逢会必讲,逢会必稿。一切用材料来说话,一切问题用材料了解,一切问题靠材料解决,一切问题靠材料推动。有的领导依然往往喜欢大气磅礴而又空洞无比的词语,喜欢成语,喜欢排比,喜欢说材料的“高度不够”。

三是机械化、八股化。材料遣词造句永远都是老一套,常规的工作部署、工作总结,每年拿出来把时间改一改基本还能凑合用。老话多,虚话多,空话多,变成了只有机关的人才能看懂的“官样文章”。实际上,越是重视材料,材料越是容易造假,对上只报喜、不报忧,对下报喜得喜、报忧得忧。

3. “宁在前线挨枪炮,不在后方编材料”

有人讲过一个笑话:材料写手和某部门主任、某局局长同车下乡,途中被一头毛驴挡路。主任下去动员毛驴:“你把路让开,我给你批钢材、木材。”毛驴不动。局长下去,“要多少钱我给,你把路让开!”毛驴还是不动。写材料的无奈,下去在毛驴耳朵跟前嘀咕两句,毛驴撒腿跑开了。大家问他高招,他说:“我对它说,‘赶紧走开,不然让你写材料!’”写材料这个苦差事呀,毛驴都嫌苦不愿干。
写材料辛苦吗?答案不是辛苦,而是痛苦;不是痛苦,而是命苦。以前,乡镇干部宁愿“催粮收款,灭鼠打犬”,也不愿意去写材料;现在,部分人士也宁愿跑断腿,办其他事情累死累活也不愿意写材料。曾有某单位的材料骨干,被称为单位的“定海神针”、“南天一柱”,因为手上有个重要材料要交,妻子在医院生孩子都不放他去看。妻子刚生完孩子,手上稿子初步交出去,好不容易请了假去产房看老婆孩子,领导说马上必须要改好,那人只有在产房里打开电脑,一边看看刚出生的孩子,一边改马上要用的稿子,不知道他当时心情有多复杂。

写材料意味着什么?首先意味着从此将要告别一套常用的语言系统,开始一套新的语言系统,其难度不亚于学习一门新的外语。“统一思想”“提高认识”“高度重视”“精心组织”“加强领导”“周密部署”之类的语句要信手拈来,而且这些还是只是基本功。

举例来说,体制外的人可能搞不懂“加强”、“强化”、“进一步加强”、“加强和改进”这些细微的区别,但体制内的你必须熟悉这些火星语一般的语言,而且不能出分毫的差错,因为不同的词语代表的意思和程度是完全不同的:

“加强”一般隐含着之前“不是很强”的意思;“强化”表示之前“有点强”,但还“不够强”;“进一步加强”表示之前“加强”过,但效果没有达到预期,所以要“进一步”;“加强和改进”,说明之前的效果不够好,甚至个别地方不太妥当,需要作一些调整和改进……先不往下说了,到此为止,你看晕了吗?

写材料还意味着,你就要开始受苦了。有人说,“材料狗”的最大成就感应该是某某层次很高的文件出自自己这只手,或者给某某级别很高的大领导写了讲话稿,大领导一字不改地把稿子念完了——这是对自己能力的肯定。

但是,作为笔杆子,只是看似红人。有人曾总结为“幕后一身汗,台前靠边站”、“两眼一睁,忙到黑灯”、“白天一条龙,晚上一条虫”。没有几个材料不是熬更守夜、加班加点憋出来的,对于明早要用的材料今晚才布置那是家常便饭,乌溜溜的黑眼圈那是标配。

枯燥的文字工作干久了,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习惯。有的感觉反正要熬夜到凌晨,姑且先去喝点酒,这样才有灵感,而且真的有人不喝酒就写不出东西;有的平时不抽烟,但赶材料的时候能一晚上抽一两包,把整个办公室能熏得臭气冲天。材料干久了,一些人过早地青丝变头发,还有的秃了头,久坐不动还引起肥胖等一大系列毛病,身体早早地亮起“红灯”。

但如果领导满意了,侥幸通过了,倒也罢了。问题是写材料跟干其他工作都不一样。俗话说“文无第一,武无第二”,材料本身的质量高低是一个见仁见智的事。以一个省直机关的科员为例,他写的材料往往要经过“科长—副处长—处长—副厅长—常务副厅长—厅长”等重重把关,很有可能卡在其中任何一个环节。如果任何一个领导不满意,都有可能全盘否定、另起炉灶,碰到脾气不好的领导,甚至还会大动肝火,被骂个狗血淋头。有的厅长看到不满意的稿子,会一下子丢到窗户外边去,甚至直接把稿子摔到文秘的脸上——求此时文秘的心理阴影面积。

材料不管好与不好,总得有人写。要写好材料,“如鱼饮水,冷暖自知”,何其艰辛何其痛苦?虽说不必“批阅十载”,但往往“三分写,七分改”,“增删五次”那是最起码的。贾岛曾为了短短的一首诗“两句三年得,一吟双泪流”,要写好一篇各个领导都满意的材料,哪有那么容易?

“血压高,血脂高,职位不高;大会不发言,小会不发言,前列腺发炎;业绩不突出,地位不突出,腰间盘突出”,这就是一个材料工作者的真实写照。
所以说,还是这句话能够表达“材料狗”的想法:“宁在前线挨枪炮,不在后方编材料”。

4.当休矣

为什么材料越砍越是“犹如九头鸟,斩首依然飞”?很多人明明知道材料里隐藏了很多空话虚话套话,材料的实际作用不大,却依然循规蹈矩我行我素,其中一个重要原因便是自古以来的“取悦于上”的文化。一些人认为,“干得好不如写得好”,多请示汇报总不会错,对下多发指令显示自己抓的紧,“多发文电,显示政绩”。

以最基层的乡政府为例,平均每个工作日都会收到至少20份文件,这么多材料,看完都不容易,谈何执行?

这种机械、刻板,陈陈相因的“材料”式管理生态,这种纸上谈兵的工作方式,牵扯各级干部的大量精力,浪费大量资金,助长了形式主义、文牍主义,增加了行政成本和,严重影响了工作成效,可以休矣!

微店搜索“云台账”获得更多文字材料范文

点击进入微店店铺

评论

热度(1)